《IE工业工程现场效率改善》(2天精品培训课程) |
发布时间:2014/10/10 点击:3812 次 |
---------------------------------------------------------------------------------------------------------------- 提示:了解什么是工业工程(IE)及工业工程(IE)手法概貌.精益生产的大部分内容都可在工业工程(IE)里找到出处,但有些地方却是矛盾的 1 工业工程(IE)的基础概念及手法介绍 2 工业工程(IE)与精益生产之间的区别及联系 二、工业工程(IE)与现场改善 提示: 改善最难的不是技术,最难的是改变人的观念和意识和让人愿意接收你的观念和意识,本节将与您充分分享老师十几年所积累的项目导入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1 工业工程(IE)扮演的角色及定位,工业工程(IE)工程师具备的素质 2 工业工程(IE)在现场改善时遵循的原则及导入步骤. 3 改善团队成员的组成及活动形式 4 如何获得高层,中层及基层人员对改善的支持 5 现场改善时常见的抵抗情绪分析及应对 三、工业工程(IE)结合精益生产对现场的改善 提示: 本节将在最后一天讲解,介绍一套企业改善的过程,且课后以PDF的格式(删除图片) 发给学员,供日后参考. 诊断内容及步骤,项目建议书的制定,项目答辩,项目计划的周期及步骤,项目的实施,改善报告的制定. 第二部分 工业工程(IE)改善手法 一、方法改善手法 站在全局的角度,如何从宏观到微观,整体到局部,粗到细对整个制造流程进行分析. 1、程序分析 提示: 本节在讲解理论的同时,结合曾经辅导过的两个完整案例(手工生产企业,人机配合企业)的数据收集窗体及现场改善前,后图片的讲解及演练使学员掌握在现场诊断时,宏观方面如何进行系统数据的收集,整理及分析从而获得改善方案。 ①工艺流程分析 ②流动分析 1)人型流程分析 2)物型流程分析 3)信息流程分析 ③搬运及规划 线路图及层别图 2、操作分析 提示:本节在讲解理论的同时,结合具体现场改善案例的数据收集窗体及改善前后图片对照的同时,重点讲解及演练如何将程序分析,ECRS,5W1H,5WHY,以及EXECL运用到对具体工序进行数据的整理分析从而获得改善。 ①人机联合作业分析 ②人人联合作业分析 ③双手作业分析 二、动作分析 提示:本节的理论在IE课里较为枯燥,但老师会结合大量的现场改善图片及自身的改善经验,使学员在扎下IE基本功的同时感受到乐趣无穷。您在上完此节后,对于一个工序员工的动作可以看出6-12动作上的浪费。 1 动素分析--18个动素及改善着眼点 2 动作经济原则-肢体使用原则,作业环境设计原则,工具设备设计原则 3 动作经济原则下的十二个动作浪费 三、作业测定手法 时间作为一个桥梁把IE所有手法联系起来,时间的测定成为IE一切活动的基础。 1、作业测定 提示: 绝大部分IE都经历过和正在经历很难制定相对准确的标准工时(如作业不标准,员工故意改变作业速度等),此节老师将根据自身的经历和总结,使您在制定工时时豁然开朗。 您还会了解到精益生产是如何对传统IE在制定标准工时方面的颠覆。 ①时间分析的种类(秒表法和MOD法介绍) ②秒表时间分析 1)秒表时间分析的步骤 2)异常值的剔除 3)测量对象的选择 4)在测量时如何判断员工作业速度是否为正常 ③标准工时的制定 1)传统IE制定标准工时,如何设定宽放及评定系数。 2)精益生产如何制定标准工时,又如何设定宽放及评定系数 3)在一些标准工时很难测量准确的工厂如何制定标准工时 2、平衡生产线 提示: 本节为本次课程的重点,它融合了前面讲过的绝大部分方法,通过两个实际改善案例且运用传统IE与精益生产方法的演练,让您掌握我们辅导和现场改善的核心。 ①平衡率的计算 ②解决瓶颈的七种方法 ③如何确定与控制节拍 ④平衡生产线的两个代表性方法 传统IE工业工程与精益生产是如何平衡生产线 3、单元化生产线设计 提示: 本节将结合平衡生产线通过案例进行讲解,且包含了企业辅导时的项目建议书,改善报告的讲解,详细介绍在单元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典型问题的应对措施。如:员工反映劳动强度大,员工辞工率增加,效率提不上去,执行力差等,包括了五种留住员工的方法及措施。 ①单元化生产模式的定义与特点 ②单元化生产模式的种类 ③设备加工单元化与流水线单元化 ④单元化生产线设计步骤 ⑤单元化生产线工作台、工装夹具、物料架、物料车的设计 ⑥单元化生产线物料配送系统及广告牌系统的建立 课程简介请点击:IE工业工程现场效率改善培训(深圳站) 华致赢企管(www.leanpop.com.cn)致力于精益管理咨询,提供包含班组管理、5S/6S管理、TPM管理、精益生产及精益管理、精益供应链管理、精益绩效管理的企业诊断、培训与咨询服务,同时组织与承办精益管理系列研讨会与公益讲座。文章转载请标明出处! |
【返回】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