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之供应商管理双赢机制 |
发布时间:2013/8/7 点击:3435 次 |
编者按:在供应链管理思想下,实际运作中,要根据不同的目标选择不同类型的供应商。对于长期而言,要求供应商能保持较高的竞争力和增值率,因此最好选择战略性供应商;而对于短期或某一短暂市场而言,只需选择普通供应商满足需求则可,以保证成本最小化;而对于中期而言,可根据竞争力和增值率对供应链的重要程度的不同,选择不同类型的供应商。 (2)采购方与供应商之间实现部分的信息共享。 (3)对供应商的选择不再只是以价格为标准,而是从供应链总体成本出发,与供应商配合做出降低供应链总体成本的努力。 (4)从自由竞争、招投标的方式逐渐转为将采购量集中于固定的少数几家战略性供应商,采购方主动要求并帮助供应商改善其企业生产状况。 (5)企业与供应商实时互动,共同捕捉市场需求,并且进行敏捷的协同产品创新,从而获得扩大市场的机会以及获取高额利润。 在供应链管理思想下,实际运作中,要根据不同的目标选择不同类型的供应商。对于长期而言,要求供应商能保持较高的竞争力和增值率,因此最好选择战略性供应商;而对于短期或某一短暂市场而言,只需选择普通供应商满足需求则可,以保证成本最小化;而对于中期而言,可根据竞争力和增值率对供应链的重要程度的不同,选择不同类型的供应商。 (1)有影响力的供应商 这一类的供应商对制造商来说通常具有较大的增值作用,但其竞争性却较弱,其特点为或是供应商数量众多,但其本身的产品具有较高的增值率。 (2)竞争性/技术型供应商 这一类的供应商的产品和服务属于低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在整个采购中所占比重相对较低。但由于其具有某一方面技术的专有性或特殊性,具有较高的难以替代性,因此采购这些产品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3)普通供应商 此类供应商不仅对制造商来说具有较低的增值率,并且供应商数量多,通常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标准化程度较高,供应商转换成本低,采购方应该把重点放在价格分析上,根据市场需求判断最有效的产品。 (4)战略供应商 这一类供应商的产品和服务非常重要,价值较高,这些产品和服务可能对采购方的产品和流程运营产生重大的影响,或者可能影响采购方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 |
【返回】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