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生产“牵一发而动全身” |
发布时间:2013/11/19 点击:3176 次 |
编者按:精益生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只有能和企业业务现状相匹配的,能降低生产过程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方式才是正确的方式。所以要实现精益生产,使生产信息能及时传递到各关键控制环节,建立精确无误的神经系统是必不可少,这就是生产制造管理系统,主要由订单管理、数据采集,信息广播,质量管理等功能模块组成。 精益生产,大家耳濡目染。近几年,国内很多企业开展了有声有色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取得了很大的收益。有句话说得好,牵一发而动全身。实施精益生产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我们不应该忽视工序与工序,过程与过程间的有效衔接,而应该做好全局的统筹。 首先举个例子: 三个人分工种树,甲负责挖坑,乙负责放树,丙负责填土。如果这样的安排,三人的耗时耗能是一样的,那是一个很好的组合。某天,实施了精益生产,甲手工挖坑改为机器挖坑了,必然提高了挖坑的效率。大家在沾沾自喜之际,如果没有改变乙丙任务的再次统筹分配,必然将造成以下问题:一、种树的全局的效率并没有提高。二、更可怕的是,乙丙可能看到前一道工序效率的提高,也不得不加快步骤。于是,偷工减料,消极怠工的现象必然加大。这也就是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的质量理念:引起效率低下和不良质量的原因主要在公司的管理系统。 在一个复杂的过程中,我们可能遇事则迷。这就要求我们识别出某个过程中的所有并列步骤,保证并列的各个步骤能够同时解决完成。而当这个过程的合理性确定下来后,我们就不能随意去打乱事件的平衡。 其次,调整工序、改进设备、优化工艺,是我们精益生产中常实施的手段。在实施这些手段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对质量保证等方面的评估。精益生产的实施,并非单单某个部门的责任,它需要财务、生产,技术、综合等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及时制定各类操作标准,及时进行各类操作技能、思想意识培训,及时做好安全预防措施等。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顾此失彼,保证有的放矢。 总而言之,作为一个改进活动,只考虑到局部因素并不可取,“赶鸭子上架”更是不得了。这也就是质量管理中“过程方法”的内容,我们在找到突破口后,更应眼观八方,循序渐进,确保完美。 |
【返回】 【打印】 |